世界何去何从?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专版解析“百年大变局”!
8月29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推出“百年大变局”专版。(编辑陈琰泽)
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这是舞蹈《吉祥吉祥》。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新华社记者凌朔
泰国湾北端有个地方叫罗勇。100多年前,这个小地方开始卷入大事件:一战中,这里的渔港被改造成军港。二战时,日本和美国军舰频繁至此;越战期间,这里成为美军轰炸机基地……到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时,美国人又想征用罗勇的机场作为“战略支点”,遭到当地人抵制。
今天的罗勇,是泰国首富之地,人均年收入约3.5万美元,容纳上千家国际企业,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知名园区。
这是亚洲崛起的一个缩影。亚洲经济的体量、亚洲话语的分量、亚洲价值的质量,正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最生动的因子。亚洲的奋起,贯穿百年,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浓重一笔。
——经济:从无足轻重,到举足轻重
19世纪的欧洲,视亚洲为“文明的反题”。他们用亚洲的落后和停滞来映衬欧洲的先进和进步。
今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题为《亚洲世纪即将开启》的文章说,全球前30大城市中有21座位于亚洲;以购买力计算,到202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亚洲以外经济体的总和。
——话语:从被动追随,到主动超越
伴随着亚洲经济体量的崛起,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迅速上升。
一战前,世界几乎听不到亚洲集体的声音。亚非国家第一次响亮发声,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此后半个世纪,亚洲国家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积极发声,亚洲思考和亚洲经验越来越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成为传遍全球的亚洲话语。
——价值:从仰望西方,到重拾自信
亚洲的价值观从来就是“和合共生”。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正是“和合共生”的现实表达。今年5月,一场以亚洲文明为主题的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从文明角度挖掘潜力,从文明高度推动合作,从文明维度思考未来,是亚洲的价值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新感悟。
国际关系专家帕拉格·康纳今年2月在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发表《欢迎来到亚洲世纪》指出:数十亿亚洲人,是向前看、外向型和乐观的,这决定了“亚洲的崛起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参与记者:赵旭、姜磊、杜白羽、田明、耿学鹏)
这是2016年10月6日在南非开普敦拍摄的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点——好望角。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
新华社记者赵卓昀
1901年,在东非的肯尼亚,英国殖民者修了一条米轨铁路,目的是把印度洋之滨的蒙巴萨港和地处内陆的乌干达连接起来,加强大英帝国对东非殖民地的控制。
2017年5月31日,嘹亮的汽笛声中,车头绘有肯尼亚国旗的首班客运列车缓缓驶出蒙巴萨西站。由中国企业设计建造的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
与百年前那条服务于英国殖民者利益的旧铁路不同,蒙内铁路这一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当地直接创造逾4.6万个工作岗位,培训大批技术人才,也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横贯肯尼亚的一新一旧两条铁路,成为非洲百年巨变的见证,也是非洲与世界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历史车轮向前,非洲追赶不停。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片古老大陆正在重获新生。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非洲加快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截至2017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非洲与印度的贸易额从2001年的70多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700多亿美元。非洲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进口额在2006年至2016年间分别增长142%和192%。
展望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做出这样的论断: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百年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非洲在行动:对内加强团结,通过非盟推进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贸区;对外加强合作,尤其是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关系,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推动非洲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与拥有相似发展经历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强交流,借鉴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符合非洲国家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非洲拥有世界最年轻的人口,是世界的未来。到本世纪末,非洲人口总数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所以,非洲应有更大话语权。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非洲就必须发展经济。”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库布斯·范施塔登说。(参与记者:荆晶、张玉亮、吴长伟)
这是2016年5月21日拍摄的巴西里约热内卢。新华社发(王卫光摄)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近代以来,拉美在世界历史潮涌中起起落落,从“西方列强殖民地”到“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从“门罗主义阴影下的拉丁美洲”到“拉美人自己的大陆”……主宰自身命运,实现真正自强,是拉美人的百年梦想。
直到二战前夕,拉美经济多依赖单一资源出口,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95%以上。西方资本干涉与控制,又极大限制了拉美经济转型空间,摆脱“中心-外围”依附关系、实现自主工业化,成为拉美国家谋求发展的主要路径。
历经百年奋斗,成就斐然。阿根廷成为第一个利用核能发电的拉美国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跻身世界四大民用飞机制造商;智利充分利用铜矿资源并将之转化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动力,率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初,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被美国资本控制,经济依赖单一资源。为挣脱外部强权操控,压迫与反压迫、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在拉美从未停止。20世纪中叶,古巴革命胜利为拉美人反抗强权的斗争点亮了明灯。1999年12月,美国被迫将霸占近百年的巴拿马运河归还巴拿马政府,标志着拉美国家实力地位的整体提升。
今日之拉美,经济更自主,政治更独立。巴西作为金砖国家机制创始国之一,积极推动南南合作;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成为百年变局下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为拉美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经济下滑和左右博弈引发的“政治地震”,使地区一体化和经济转型面临新挑战。美国不断加大对委内瑞拉、古巴等拉美左翼国家的制裁,令地区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但今日之拉美,执政党无论左右,谋求自主发展的愿望同样强烈,它们为此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其中,拉美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已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越来越多拉美国家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片丰饶却饱经苦难的大陆正调整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参与记者:赵焱、吴昊)
8月7日,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一名儿童把羊抱在怀里。新华社/法新
新华社记者邵杰
“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是中东人民的向往。”
三年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这番振聋发聩的演讲,既饱含对中东人民苦难经历的同情和关切,更寄托对中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稳定和发展的期待。
1919年开春,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代表现身巴黎和会,要求西方列强承认两地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法等国此前已就瓜分中东达成协议。大国干涉引发对抗,成为中东百年来难以摆脱的厄运,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中东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
当前中东,武装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主义肆虐横行,一些域外力量继续争夺在中东的影响力。中东地缘政治板块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重组,力量博弈、战略对冲、利益交换成为中东政治的基本形态。
叙利亚内战是中东动荡局势的一个缩影,其中既有宗教和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等因素,而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干预更是有目共睹。
美国因素长期影响中东格局。2003年,美英等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仅没能在中东建立“民主样板”,反令伊拉克深陷战乱,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组织兴起。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大幅调整美中东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搅起地区矛盾冲突,使中东局势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今后,中东地区仍将是各方激烈博弈的主战场之一。如何平息动乱、恢复和平,进而振兴经济、发展民生,乃至在世界大变局中占据主动,成为中东各国人民思考的重要命题。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东各国把平乱图治的共识化为一致行动,将为实现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前景增添亮色。
在此背景下,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原则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欢迎。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同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等合作文件,中国“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填补权力真空”,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认同。中东国家向东看、向中国看已成为地区新趋势。(参与记者:涂一帆、吴丹妮、施春、王波、刘学)
这是2013年1月1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上空燃放烟花,庆祝新年。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新华社记者董龙江
1999年最后一天,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突然宣布提前卸任。叶利钦紧紧握住接班人普京的手,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嘱托:“照顾好俄罗斯!”
过去100年,苏联的兴起和衰亡是国际地缘政治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历经苏联解体带来的阵痛和迷惘,20世纪末的俄罗斯亟须寻找新的定位和方向。
追寻昔日荣光,重拾大国荣耀。俄罗斯浴火重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极。
观察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离不开俄西关系的重构。
苏联解体后,百废待兴的俄罗斯曾向西方求援。然而,俄罗斯非但没得到西方许诺的援助,反而被迫吞下北约和欧盟双双东扩的苦果。随着综合国力逐步回升,俄罗斯对西方从“一味妥协求援助”转向“有限合作争权益”。
但西方不愿与被它们视为“冷战输家”的俄罗斯平等对话,其对俄防范与遏制的战略必然与俄谋求重返世界一流大国地位的目标发生冲突,双方交锋不断上演新戏码。
探究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离不开亚太崛起带来的新动能。
300多年前,彼得大帝宣布迁都彼得堡,俄罗斯开启向西通往欧洲的门户。300多年后,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积极“向东转”,加快融入亚太的步伐。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开发战略。日本、印度、韩国和东盟等都成了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更是俄罗斯“向东转”的关键伙伴。
考量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也离不开脱胎于苏联的欧亚地区。欧亚地区是俄罗斯确保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俄罗斯将复兴梦想与欧亚地区一体化紧密相连。
在经济领域,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正式启动,迈出欧亚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一步;在安全领域,俄致力于打造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核心的军事一体化机制,维护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世界,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欧亚地区一体化的任务更加紧迫。正如俄罗斯地缘政治专家亚历山大·杜金所言,复兴欧亚地区、实现地区一体化是俄罗斯的历史使命。(参与记者:周良、魏忠杰、张骁)
7月25日,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人们在特罗卡德罗喷泉里消暑纳凉。新华社/欧新
新华社记者张伟
2005年,一本名为《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的新书引发广泛关注。那时,欧盟刚完成史上最大规模扩张,接纳10个新成员,“欧洲合众国”的轮廓日益清晰。此书作者马克·伦纳德认为,欧盟通过市场、共同机构和国际法把各国联合起来,这种制度设计具有普遍吸引力,会被世界其他地区效仿。
然而,在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担任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的伦纳德一扫先前的乐观。他警告说,如果英国“脱欧”与其他一些可能发生的危机叠加,欧盟将“面临真实的解体危险”。
从“欧洲世纪”到“欧洲解体”的观点,反映出欧洲局势十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在内部,2009年欧元区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国家普遍经济低迷,难民移民大量涌入,恐怖袭击频发,导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在此背景下,欧盟反复成为各国民粹主义势力的攻击对象。
在外部,欧洲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不断伤及欧洲利益,令跨大西洋关系裂痕不断加深。
是紧密团结还是趋向松散?是保持开放还是封闭自守?一连串问题,正考验着彷徨中的欧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面对世界格局之变,面对经济、安全等挑战,欧洲国家仍需从一体化中寻找答案。
欧洲国家已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然而,对欧洲来说,一体化绝非坦途,更不是必然。回顾欧洲历史,合与分两种力量始终交织存在,相互博弈。
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对欧洲来说,未来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抓住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一大关键。在欧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特别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和欧洲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进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越来越合拍,共同语言和合作机遇不断增加。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加强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参与记者:应强、张远、柳丝、金晶、张代蕾)
这是5月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南草坪拍摄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30日说,美国将从6月10日起对所有墨西哥输美商品加征5%关税。新华社发(沈霆摄)
新华社记者柳丝、刘晨、徐剑梅
几个月前,美国前总统卡特接到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电话。特朗普对“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感到不安,询问怎样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这番通话,可以说是美国当下焦虑心态的形象写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处于“东升西降”、新旧力量此长彼消的变革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脚步难以阻挡,科技革命、信息化浪潮让世界更加扁平。在此背景下,焦虑感加深、内顾倾向加重成为美国最鲜明的特征。
过去百年来,美国一步步走向“巅峰”的过程,深刻反映着其看待霸权、对待世界的心态变化。二战后登上“世界之巅”的美国,主导构筑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从中获取利益并维护了自身超级大国地位。
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和逆全球化冲击,美国应变方式堪称极端,出人意料:国内“筑墙”、海外“退群”,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抛开国际多边机制,企图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外交》杂志指出,这意味着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和前几代美国领导人精心建立的国际组织的“漫长告别”。
美国之变,显于外部,源于内部。从外部看,全球化、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整体性低迷导致国际格局巨变。美国虽仍是“一超”,却再难“独霸”。从内部看,美国社会面临多重困境:寡头政治和金钱政治,贫富悬殊和中产阶级衰落,社会福利政策不平等,种族歧视等等。
面对世界形势变化和国内困境,美国表现出严重焦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指出,目前的美国,对外没有适应政治多极化、挑战多元化的趋势,企图回到大国竞争的老路;对内没有系统处理贫富矛盾、族裔矛盾、代际矛盾、地域矛盾,从而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复合性、结构性难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提出“丛林再现”一说,描述大国竞争加剧及民粹主义、部落主义抬头的状态。他说:“美国的做法在加快‘世界花园’退化为‘丛林’的速度。”
超级大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是共建“世界花园”,还是退向“世界丛林”?面对新的现实,焦虑的美国正处在一个需要作出抉择的十字路口。
往期文章
荐读 | 上海迪士尼致歉,回应为何“不接受调解” 荐读 | 冯诚:吃一碗兰州牛肉面 | 神州风物
话题 | 亚马孙快被烧毁,我们一无所知?真相是…
话题 | 《小欢喜》完美收官,凭什么成暑期爆款 话题 | 总理3天两次过问,猪肉价能回归正常吗?
评论 | 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评论 | 《哪吒》屡破纪录,它做对和做错了什么评论 | 五部门发文治“校闹”,下一步该做什么人物 | 习近平为何说每次读他的书都“受到教育”
人物 | 哪个清华男神,被朱镕基誉为一代宗师?
人物 | 从“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人物 | 哪个清华男神,被朱镕基誉为一代宗师?
人物 | 从“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实习生赵芮萱 | 校对:赵岑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实习生赵芮萱 | 校对:赵岑